无损探伤中辐射与放射

自从日本核电危机以来,“核辐射”一词出现频次很高;而我遍查家中和单位射线防护标准,却找不到有“核辐射”三字的一本。这颇使我这个“射线检测人员”有些汗颜。 我查到的标准资料,几乎全是“放射安全”、“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核衰变”等等之类。特别是200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里边有核设施、核技术利用专章,但就没有“核辐射”三字。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的《射线检测》教材第7章题目为“辐射防护”,而我们执行的标准却是《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γ射线探伤放射防护标准》。那么,辐射与放射是一个概念么?它们之间应该有什么区别?
辐射的词义:似乎指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直线伸展出去的、如同有辐条车轮样的一种状态。 辐射的物理定义:我从物理学上查到了“核辐射”和“电磁辐射”的定义,但就是找不到“辐射”的定义。为了讨论,我暂时先尝试做如下定义,即辐射是指能量从能源沿直线向空间扩散的现象。 辐射的种类:核辐射;电磁辐射。 1、核辐射 它包括: a)核爆炸辐射,会产生各种带电粒子(α,质子,β)射线和中子射线,以及高能γ射线辐射; b)核反应辐射,如中子射线发生装置的辐射; c)核衰变辐射---放射性辐射,如人们利用这种辐射,制造放射源---γ射线源。如果核电厂高放射性材料发生泄漏,就会因核衰变辐射,出现2011年日本福岛那样的核危机。 所有的核辐射产物---型式,都是射线,都直接(如α,β,γ射线)或间接(如中子射线) 有很强的电离作用,一般对人或人体细胞有杀伤或破坏能力,必须认真防御和防护。中子射线,它与物质作用,可以破坏核结构,产生质子射线和γ射线,一般资料认为它对人体的危害,大约是常见γ射线的2.5倍。 2、电磁辐射 它包括: a) 电离辐射:x和紫外线短波部分(电磁波长≤100nm)的电离辐射。 笔者注:(1)不只是射线有电离作用,紫外线短波部分(电磁波长≤100nm),光子能量≥10eV,也有电离物质价电子---外层电子的作用;(2)我们使用的γ射线性质上虽属于电磁波,但其产生原因,属于核辐射,更准确地说,是属于放射性辐射。因此,未再归入电磁辐射; b) 非电离辐射:波长大于100nm电磁波,如光辐射,热辐射,微波辐射等等。有时这类辐射,也应防护。 对核辐射和电磁辐射的另外分类: 笔者认为,上述关于核辐射和电磁辐射的分类,是正确的,然而,现在一些标准或资料对辐射分类术语的使用却“类出多门”。比如,GBZ128-2002《个人外照射监测规范》就提出了“贯穿辐射”和“光子辐射”两个术语,令人奇怪的是,该规范又不给自己提出的术语下定义,让人弄不大清楚。下面按笔者理解,加以阐述的。 A、贯穿辐射---射线辐射 概念:贯穿,就是穿透的意思。“贯穿辐射”,应该是指:上述核辐射或电磁辐射产生的射线,它们对物质(从防护角度看,应指人体)有贯穿作用。从物理基础部分,我们已经知道:带电粒子射线,如α或β射线,电离本领大,穿透---贯穿本领小;而不带电粒子射线,如x、γ和中子射线,电离本领小,穿透---贯穿本领大。“贯穿辐射”概念,可以看作是这一认识的“重复”或扩展。 贯穿辐射:指人工射线及天然射线对人体的贯穿作用,这种作用可以穿透人体表皮,伤害到内部组织。 一般指γ射线、x射线和中子射线等非带电粒子射线的辐射。 笔者注:贯穿辐射,分为Hp(0.07),Hp(3),Hp(10)三个等级,分别指射线贯穿人体表皮下0.07mm,3mm,10mm处深处。Hp(0.07),通常认为损害皮肤。Hp(3),通常认为损害眼睛。而Hp(10),则认为损害内脏。 B、光子辐射:仅指X和γ射线辐射。 3、机械能辐射 如声辐射。此部分超出了射线检测范畴,不予讨论。

放射的物理学定义:根据《射线检测》有关内容,可以认为上述“核辐射”中的c),就是物理学中的“放射”。它的定义应该是: 同位素核衰变发生的辐射,称为放射。放射是辐射的一种现象。 最早提出“放射性”概念的是居里夫妇。1898年,居里夫妇利用化学方法从矿石中分离出具有辐射作用的两种元素钋和镭,并称这种辐射为“放射性”。由此可知,“放射”是一种特殊的 “辐射”。
结论: a) 对γ射线而言,它是放射性同位素核衰变的产物,是放射性辐射,但它又是电磁波---电磁辐射。因此,“辐射”和“放射”是同义词; b)对x射线和中子射线,则不应使用“放射”一词,应使用“辐射”才准确; c)《射线检测》的射线防护一章,,不只要讲γ射线放射,还要讲x射线等辐射,使用“辐射防护”的题目,是准确的。
还有一些朋友想问关于渗透探伤和着色渗透探伤剂区别的问题,如:DPT-3,DPT-4,DPT-5,DPT-8,DPT-核级等等的用途和区别,这些问题以后有时间的时候再行讨论吧。
|